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4的文章

人工智慧 — 取得人類存亡與科技發展間的平衡|于天立老師

圖片
     老師雖然身為電機教授,但更像個哲學家,從小就思考人類是如何「學會」、如何意識到自己存在或如何產生意識,甚至自己在做人工智慧研究,卻認為科技繼續發展到極致會對人類產生不好的影響,思緒豐沛的于老師究竟是怎麼踏上人工智慧研究之路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做喜歡的事,怎麼會需要被確定呢?」      我想人工智慧是每個人從小的夢想吧,有很多電影都會描繪人工智慧或智能機器,例如 The matrix 或 i-robot ,我小時候則是看魔鬼終結者。而我們都覺得電腦做什麼都比較快,不論是計算或做其他事情,但和人類比起來還是有點笨笨的,所以如果電腦能自己偵測狀況而且做出反應,這應該是每個人的夢想吧~(撒花)而且我也常跟學生說:「喜歡就去做,難道你喜歡哪個女孩也要給我決定?」因為很喜歡,所以就一步步走過來了!      到了大學,越來越覺得人工智慧有趣,而且從小到大的過程裡會發現有些同學學習速度快,有些速度慢,但學習速度慢也只限於某些領域,例如有些同學高中成績很差但講到電影,不論是導演風格、怎麼選角、畫面配置、理念等等都如數家珍,能夠講得清清楚楚。我覺得這是每個人的特長不同,我就開始思考人在學習東西是否都有各自的學習模式,而每個人在各時期又適合不同的學習模式。因此就會聯想到這個問題:「人到底是怎麼學會的」? 「人到底是怎麼學會的?」     這問題其實很困擾我,我們的腦袋真的像電腦一樣,在短時間做了那麼多種運算嗎?例如現在的人臉辨識系統,透過各種方法,例如計算兩眼距離等等,做了一大堆微分和運算,但只能勉強辨識臉孔,然而人能夠辨認另一個人,並不是這樣的過程,就算是從來沒見過的角度,也會知道是我,就像你剛剛看到我的背影就知道是于天立。所以讓人很難相信人的腦袋是像電腦那樣思考的。      我研究 AI ,一方面希望電腦能做更聰明的判斷,一方面是想拼湊出人類到底是怎麼思考的。不過這講到最後會深入到認知科學或哲學,就像我們講到,是否有智慧最大的分野就是 「self-awareness」 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可是這到底又是什麼東西?      當然我相信自己是有自我意識的,但自我意識到底是什麼呢?光這就一點能談很久很久。因為這會牽扯到更多心理學、認知科學,甚至哲學領域,但大家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甚至笛

MOOCs帶給教師概念與實務上的價值

MOOCs不僅帶給中學生更多元的學習機會(請見 上篇 ),也帶給中學教師在概念與實務上的好處。事實上,這些發生在中學教師身上的好處,同樣也會發生在其他階段的老師身上。 Rick Ferdig於2013年寫了一份報告「 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必須提供什麼給K-12的老師與學生 」。他以K-12階段的老師作為報告觀眾,在報告中對於MOOC的特色、歷史、運作現況做了簡潔扼要地介紹,並整理出MOOC對於K-12在教學實務以及概念上的價值,讓老師可以快速理解MOOC是什麼。 在這份報告發布的同時,密西根虛擬大學與肯特州立大學也合作開設一門五周的MOOC課「 21世紀的K-12教學 」,鎖定的對象是教高中學生及21世紀的教學工具感興趣的職前及在職老師,希望透過這堂課讓參與者能更深入了解MOOC以及其他線上免費工具。畢竟在開始使用MOOC之前,認識MOOC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自去體驗他。 有興趣的老師可以進一步使用這兩個資源,下文先簡單介紹MOOCs帶給中學教師的價值。 概念價值 MOOC結合了「翻轉教室、自主學習、適性發展、切割成簡短單元」等概念,對於國外的不少老師而言,其實都是老生常談。不過,這份報告中指出MOOCs帶來了四個新概念,是中學老師值得進一步重視的。 連結化學習 此概念來自於2008年 cMOOC背後的連結主義 (connectivism),也就是 在共同環繞一個主題學習的網絡中,同儕之間會互相分享資源、提供支撐,老師的角色是教練引導,而非權威的知識傳遞者 。課程最後會形成 學生的個人化學習網絡,讓他能長久的接觸相關消息、持續的學習 ,不會因為一堂課的結束而中止他對該主題的消化吸收。 對於當前的K-12 學生而言,運用網路、科技、社群媒體是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一件事 ,老師若是不重視或者並未加以利用,不僅是無法善用這些科技帶給教學的潛能,也讓師生間少了交流的機會。不過,要怎麼引導學生發展連結化學習,以及老師們本身要怎麼進行連結化學習,目前只有少數案例,對於率先投入的先驅是未來的考驗。 數位徽章 此概念來自可汗學院的設計,當學習者完成一組學習目標時,就會得到一個數位徽章,累積徽章就能得到下一個獎勵。高等教育的MOOC就沒有這樣的設計。 如此一來可以 讓學生產生挑戰自己的意願,就像是遊戲帶給學生

MOOCs帶給中學生的多元學習機會

MOOC對於中學教育階段帶來最明顯的好處就是拓展更多元的學習資源與經驗。在國外,中學生除了利用MOOC進行課外自主學習之外,還可以將MOOC變成高中承認的進階課程或做為升大學時的銜接課程。以下將依序介紹這些中學生採用MOOC的方式。 自主學習 每個學生學習的方式和速度不同。 高中教科書的內容對於具有天賦的資優學生可能過於簡單 ;然而實體教室裡,老師需要兼顧不同程度的學生,未必能提供他們進階學習的機會。這些學生現在可以 透過 MOOC 提早接觸到大學名校課程,滿足他們的求知慾 ,甚至能與國內其他修同一課程的同學實體碰面,透過同儕互助解決課程中遭遇的問題。 至於在 實體教室內落後的學生,線上影片則能讓他們反覆觀看,直到了解為止 。2005年成立的可汗學院就錄製了許多簡短影片,讓學生可以更清楚解題的過程,搭配實體課程中老師的協助,就能加倍提升學習成效。可汗學院的影片原本只集中在數理,現在則有越來越多元的科目,而且也有了 中文翻譯 。 2012年,誠致基金會發展了 均一教育平台 ,模仿可汗學院的模式依台灣課綱重新製作中文教學影片,希望能提供均等、一流的教育給每個人。影片的教育程度從小三到國三都有,科目則包含數學、科學、生物、英文,現在也結合了許多中學及課輔單位進行翻轉教室,讓許多學生對於學習重拾信心。同年,大陸也發展了 酷學習平台 ,提供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語言、科普的自學影片。 在印度,則有一位八年級開始在 lynda.com 自學的學生Sankalp,國中畢業後和同學一起建立了 TAPtheTECH ,希望作出繽紛有趣的影片,幫助更多學生根據自己的步伐學習。他相信 多數在學校被標記為不如他的學生和他一樣聰明,只是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理解課程內容,或是他們有其他事情耽擱了學習進度,學校不會等這些學生追上來,他們做出來的這些影片卻可以 。 當然,如果老師有額外的時間心力,其實也可以協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供他們實體互動和鼓勵。舊金山法美國際學校的高中理化老師Seth Hubbert就組了一個社團,招募25名對coding有興趣的學生參加。他們一起註冊了Coursera的「 Introduction to Interactive Programming in Python 」,一周實際碰面兩次討論課程內容,最終有20名學

善用線上小工具為MOOC學習加分

每年,網路上都會出現許多新的小工具,可以用在教學和工作上面。包括線上討論、簡報、製圖工具、製表工具、網站資源組織工具、影音編輯工具、社群軟體等各式各樣的小工具,許多都是免費加入會員就可以使用的。 然而,由於這些工具日新月異,多數都來不及中文化或是以中文進行介紹,導致不習慣以英文查詢和使用網路的人常常跟不上更新速度,也就錯過了很多國外已經流行已久的線上工具。 在此介紹幾個評選這些工具的網站,方便有興趣的人能跟上世界趨勢,嘗試一些新的線上工具,雖然是英文的、起初上手需要一些時間,但是習慣操作後,一定能為你的工作或學習加分不少!(也歡迎有志者用中文將自己覺得好用的小工具介紹給更多人認識喔!)  Edshelf https://edshelf.com/ Edshelf是各種可以用於教育的網站、app、軟體等工具的名錄,成立於2012年,希望 讓教育者可以用簡單有效的方式找到符合他們需求的工具 。 這個名錄結合了 社群協作 ,使用者除了可以在此網站進行瀏覽和搜尋,也可以將自己覺得好用的教育小工具在此網站上架,填完一些基本資料後,Edshelf會補足後續的資訊,讓每個工具都有完整而高品質的介紹文字。 從工具介紹頁面,使用者可以了解到 :  這些工具適合幾歲的學習者、能在哪些平台上運行、可以用在哪些學科的教學上、需要支付多少費用取得 ,也可以觀看介紹或demo操作方式的幾個影片。 另外,每個人可以在小工具的介紹頁面上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並針對 「經驗學習曲線 (Learning curve) 」( 工具容易上手程度) 、「教學成效」、「吸引學生投入的程度」 進行評分,讓其他對此小工具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你聽過 eduCanon 嗎? 他在這三項都拿到滿分! ) 或是根據有多少人使用過或收藏了這個小工具來判斷它的價值。 許多人在收藏小工具時,可能會將自己最常用的或覺得值得日後嚐試的收在資料夾裡,順便與他人分享。不過,也有不少人會 根據特定主題進行收藏 ,像是 適合「翻轉教室」使用的小工具 、 評量用的小工具 ,讓其他人如果也想做類似的事情時,可以一次找到更多小工具使用。 Edshelf是免費的,他們依賴網站上的廣告營利,然而小工具的推薦或排名絕對不會受到這些廣告的影響。 美國圖書館協會 : 最佳教學用網

女神視野 帶來紅樓新境界

圖片
歐麗娟老師的 《紅樓夢二–母神崇拜》 將在10/22(三) 準時開課,這次專訪除了問老師為什麼願意花這麼多精力為莘莘學子們錄製 Coursera、OCW 課程以外,也特別從果殼的各種提問中選了些問題讓老師親自回答,快來看看老師怎麼細解她的紅樓夢經驗吧! Q:許多同學提到,之前沒有跟上紅樓夢的課程,這次看新課母神崇拜是否會有銜接上的問題? A:各位不需要擔心,雖然紅樓夢一有些專題特別談論貴族世家,提到一些人物性格意識形態的展現,但由於紅樓夢本是中國傳統文化百科全書,能由各種角度切入,且課程都由文本出發,只要能熟悉文本,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 Q:想問老師當初是怎麼決定踏上紅學研究之路的? A:沒有深思熟慮的「決定」,而是因緣際會與水到渠成。在取得唐詩研究的博士學位之後,有一些閒暇重讀《紅樓夢》,細讀之後有了心得,心得又引出新角度,新角度又與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成果相激發,於是欲罷不能。 Q:製作這些線上課程都需要老師付出一般教學研究以外的心力,為何老師願意做這些事呢? A:主要是深深有感於現代人在百年來的時代變遷和政治因素的影響下,對於古典文學的研究是有些偏頗的,往往在現代觀點的引導下偏離原貌。既然學校給了這些機會,不妨藉此看看能否有所突破,教大家另一種讀經典的角度和態度,不該再用現代人的想法投射上去,才能真正把它的精髓和含義闡發出來。       像紅樓夢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百科全書,它是在傳統誕生的,當然必須回到傳統才能正確理解它,硬以現代觀點解釋是很奇怪的,例如一味地認為紅樓夢中的情欲自主、男女平等、階級平等為其偉大之處,而認為講禮教帶來的美、秩序就是迂腐,這就嚴重忽略了事實上那個時代尤其是貴族世家就是靠禮教來維持的。曹雪芹並沒有反對禮教,雖然也寫到很多禮教之下帶來對人的壓抑,可是我們必須知道,沒有任何制度是完美的,一定有正面和負面的地方,不能因為寫到負面就推論他反對禮教;而人可以高貴也可以卑賤,單單「放縱本性」應該不能算是人性的美好價值吧?何況,紅樓夢是貴族世家到了末世的故事,許多負面情況是失去了禮教的真精神才發生的。所以我認為,與其說曹雪芹是抨擊禮教,不如說是感嘆禮教真精神的淪喪,才會徒具空殼,並導致家族的毀滅。       但現代人都這樣過度延伸地閱讀經典,像聊齋誌異,講到和女鬼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