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6的文章

MOOCs Explorer 的探索之旅:第一章 - MOOCs Explorer Workshop

什麼是 MOOCs Explorer Workshop? MOOCs Explorer Workshop (簡稱 MEW) 是台大創新教學組替研究實習生(ME) 所設計的培訓活動。在正式進入創新教學組前,組內的同仁與資深實習生將會為這群即將加入 MOOCs 探索之旅的新血,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培訓。培訓的主軸即是以工作坊形式進行的 MEW。除了工作坊之外,週間也會有任務作業讓實習生們在課程之餘,有能有實踐所學的機會。 相信讀者們或多或少會好奇究竟 MEW 都上些什麼課?做什麼活動?以 2016 年的 MEW 為例,工作坊的規劃從最基礎的教學能力開始,並接續著課程觀察,以及 MOOCs 的設計與實務,到最後的影視製作。 Week 1 BOPPPS 教學模組概念 MINI LESSON 演練 討論課帶領能力 Week 2 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口語式溝通、傾聽 線上教學與數位學習:MOOCs / Flipped Learning / MOODLE 客觀且具體的觀察筆記:觀察文件的書寫 Week 3 MOOCs 教學問題的釐清、解決方案 MOOCs 學習活動設計、同儕互評機制 Week 4 簡易教學影片拍攝技巧、創意且有效的影視表達 MINI MOOCs 實務課 (2016 MEW 課程)

【36氪專訪】在線教育浪潮襲來,參與MOOC的台大老師是怎麼看待MOOC的?

圖片
一周前,我們介紹了果殼做 MOOC 社區的事。自去年四月 Cousera、edX 相繼推出以來,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已在全球掀起一波浪潮。 如果說以哈佛大學公開課 《Justice》、耶魯大學公開課 《博弈論》 為代表的公開課更像在線教育的 1.0 形態,還只是單向的課堂視頻錄製和點播,那麼以 Cousera 為代表的 MOOC 平台無疑更接近 2.0 形態——除了老師錄製教學視頻以外,學生還可以在線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和同學在論壇中探討問題,直至最後完成考試拿到大學認可的證書。 而在中文地區,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習者、老師甚至互聯網企業正在緊扣這股潮流。但我們還未曾聽過真正參與這波潮流的老師的想法—— 他們的教學方式正在被這場互聯網運動所變革,那麼他們會遭遇什麼挑戰?從傳統模式到互聯網模式,他們在新的教學載體上有何需求?互聯網企業又可以為之提供哪些服務? 聽說台灣大學的葉丙成老師在課程還未正式開始之前便潛水於果殼 MOOC 社區,還寫了一份“用生命在賣萌”的課程大綱,未見其人就被吊足了好奇心。前幾我找到葉丙成老師,問了問上述疑惑。 上圖為用生命在賣萌”的課程大綱。葉丙成老師在Coursera上開設的「機率」課是台灣大學在Coursera上首次開設的兩門課程之一,他同時也是台大MOOC的執行長 為什麼你會在「機率」課只有預告還未正式開始的時候,就先出現在了果殼的MOOC社區裡? 葉:希望教好MOOC的老師通常都非常想了解自己的學生是什麼樣的,是大學生呢?還是上班的人?如果老師對在線上自己課的學生不了解,設定的課程難度就可能會超出他們的程度。一開始我設定我的「機率」課學生都是理工科、大二大三的學生,但後來在果殼MOOC學院裡聊一聊才發現——哇,原來有很多高中生、文科生、甚至初中生都對「機率」課很感興趣。但是很多學生都沒學過微積分。所以我才發現教MOOC是多麼困難、艱鉅的工作,我的課有兩萬個學生,沒辦法讓兩萬個人都很開心吶。 所以後來我們把原先的題目難度做了差異化調整,再將一些微積分的知識放在我們自己開發的「PaGAMO」遊戲上,程度不夠的學生可以邊遊戲邊掌握知識。 我們老師以前都是在教室裡面對程度很好的學生,但現在面對的是普羅大眾,做網路課程對我們老師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很多老師會覺得我用一種方法教得挺好了,就不再挑戰自己。但

介紹篇:臺大慕課「新進講堂」

圖片
在求學印象中,第一次觀看慕課師課程是清華大學楊佳嫻老師所開的「細讀張愛玲」,當時對慕課師這種專錄課程還不太認識,只覺得老師坐在舒適的單人沙發講課,再配上柔和背景,整體畫面像在看節目似的,好看極了,跟以前看過的線上課程很不一樣。 現在加入臺大慕課師製課團隊後,才明白原來要做到給學員彷彿在「看節目」的感覺,對那每一課程的細部規劃、畫面呈現、甚至作業設計,背後的製作端,包括課程教授、助教及整個慕課師製課團隊,都是要付出許多心思的。 要做好一門課程不容易,特別是起初的磨合期,像是,有些老師特別忙碌以致抽不出時間製課、有些老師對講授方式有特別的想法…等,這些都是製課團隊要依課程需求不同而做調整的,因此臺大慕課師團隊特別設計了「新進講堂」,為的就是要給授課老師與團隊的合作有個美好的開始。 當初為什麼著手籌劃「新進講堂」? 雖然對授課老師來說一樣都是講授課程,但MOOC(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與實體上課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就以學員來說,實體課程的上課人數通常為五、六十人,至多一兩百人,而一堂MOOC,就像葉丙成老師開設的「機率」,一開播就擁有超過兩萬名不同年齡、職業的學習者同時在網路上修課;且在實體課程碰到問題、難搞懂的方程式,老師可以馬上接收到學員的反應進而直接地解決問題,但在MOOC線上課程裏,儘管同時可湧入幾千幾萬名修課成員,然而在實際製課上,老師授課的過程則是對著一台攝影機及幾位旁側的工作團隊。 為了讓老師更容易地從實體講授轉換到MOOCs模式,在正式製課之前臺大慕課師團隊會邀請這些充滿教學熱忱的老師們來「新進講堂」,由團隊的教學組、OP(operator)組、影視組帶領老師與助教深度瞭解MOOCs課程製作,探索如何以學習者(MOOCer)的角度為出發點,調整教學方式、作業設計等,進而做出一門高品質的 MOOCs 線上課程。

介紹篇:臺大慕課師「新進講堂」

圖片
在求學印象中,第一次觀看慕課師課程是清華大學楊佳嫻老師所開的「細讀張愛玲」,當時對慕課師這種專錄課程還不太認識,只覺得老師坐在舒適的單人沙發講課,再配上柔和背景,整體畫面像在看節目似的,好看極了,跟以前看過的線上課程很不一樣。 現在加入臺大慕課師製課團隊後,才明白原來要做到給學員彷彿在「看節目」的感覺,對那每一課程的細部規劃、畫面呈現、甚至作業設計,背後的製作端,包括課程教授、助教及整個慕課師製課團隊,都是要付出許多心思的。 要做好一門課程不容易,特別是起初的磨合期,像是,有些老師特別忙碌以致抽不出時間製課、有些老師對講授方式有特別的想法…等,這些都是製課團隊要依課程需求不同而做調整的,因此臺大慕課師團隊特別設計了「新進講堂」,為的就是要給授課老師與團隊的合作有個美好的開始。 當初為什麼著手籌劃「新進講堂」? 雖然對授課老師來說一樣都是講授課程,但MOOC(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與實體上課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就以學員來說,實體課程的上課人數通常為五、六十人,至多一兩百人,而一堂MOOC,就像葉丙成老師開設的「機率」,一開播就擁有超過兩萬名不同年齡、職業的學習者同時在網路上修課;且在實體課程碰到問題、難搞懂的方程式,老師可以馬上接收到學員的反應進而直接地解決問題,但在MOOC線上課程裏,儘管同時可湧入幾千幾萬名修課成員,然而在實際製課上,老師授課的過程則是對著一台攝影機及幾位旁側的工作團隊。 為了讓老師更容易地從實體講授轉換到MOOCs模式,在正式製課之前臺大慕課師團隊會邀請這些充滿教學熱忱的老師們來「新進講堂」,由團隊的教學組、OP(operator)組、影視組帶領老師與助教深度瞭解MOOCs課程製作,探索如何以學習者(MOOCer)的角度為出發點,調整教學方式、作業設計等,進而做出一門高品質的 MOOCs 線上課程。 課堂之外—慕課的幕後 追求更高品質的線上課程 過去的線上課程只是把老師在實體教室的上課過程原樣錄下,放到網路上給大家看。而 MOOC 為讓學員有更好的觀課品質及追求更高的學習效率,老師會重新設計教學架構,將一堂課分割成眾個長度約十五分鐘的單元、並在各單元強調一個重點概念。因此在開拍前,老師會需要花很多精力在教材設計上,就像重編教課書一樣,要思考如何用最吸引人的說明、最好懂的案例、最適合的方法來呈現教學。

Coursera 與我們這麼近 -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圖片
近日與國中、高中同學談話,因為筆者現在從事的 MOOC 幕後工作,常會開起MOOCs 、 Coursera 的話題。我問 :「你們聽過Coursera嗎? 」同學們一致回答:「沒有耶,那是什麼?」 就是這個平台!! 即使是在資訊廣闊、訊息傳遞快速的現今社會,對於脫離學生身份太久、未從事高等教育相關工作來說,Coursera這類的線上教學平台,顯然還是非常陌生的。筆者認為這是件很可惜的事,這麼樣好的學習資源,普遍的現象卻是落在大家並不知道原來有這樣的平台存在著,然而,要取得其實很容易上手,並不困難,而且它還是免費的(獲取證書,才需要付費)。 從前,一旦出了社會脫離學生身份,想要再回到校園聽老師上課,常因缺乏管道而顯得不易;而現今,有了 MOOCs 這一切不再是件難事了!隨時隨地,都能學習。就讓我們跳脫教育僅限於學生、老師與家長的思想吧!MOOCs 這樣的平台,是需要推廣給更多人知道的。而現今MOOCs 所要推展的學習群,確實也不侷限在你是學生身份或是獨有專精的專家,有些MOOCs 課程是走向科普以及文普的路線,期望每個人都能參與,並且在當中討論,甚至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學習夥伴,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學習樂趣,對於有興趣的議題進行終身學習。 回想著筆者以前因為本科系的課程已經修的一個頭兩個大、畢業專題忙得暈頭轉向、 課程衝堂,又或者大學時思想不夠成熟,只想偷懶、輕鬆混,不想讓自己學分壓力太大等等合理或不合理的理由,而錯過許多我也很感興趣卻未能修習的課,感謝有了MOOCs這樣的學習資源,留下的遺憾,終於能夠彌補了。一方面,有許多商管相關的課程,行銷、管理是我感興趣的;另一方面有計算機程式設計的課程,也讓我重新複習了一次,把基礎知識學得更紮實。 修習課程與修習成果如下所示:                有天和同事談話,提及到他來到這個地方工作的故事,才知道他是因為踏入這個領域這份工作,才知道原來有這麼好玩的東西。平時和他的言談中,我觀察發現他對這些MOOCs平台的瞭解確實很深入,例如知道有研究指出同儕互評機制與教師批改作業其實準確性是一致的、平台即將推出分組作業的新功能、學習活動設計等等,看著他雀躍的眼神以及期待的說話神情,等不及要和大家分享的樣子,感受得出他在 MOOC之中所獲得的成就感與樂趣,我想 MOOC應該也很開心

【果殼專訪】臺大葉丙成:用生命在賣萌的MOOC教育者

圖片
當提到​​概率你會想到什麼?是永遠做不完的數學題,還是背了又忘的公式? 但如果你有機會上葉丙成的課,上概率課你想到的也許是柯南、張惠妹,或者是在線遊戲。 這位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的機率課,光是教學大綱就能點燃你對數學的興趣:原來數學課還可以這樣上!他用“有柯南在會有人死的機率”詮釋條件機率,用“萬佛朝宗”來形容中央極限定理。為了拉近和大陸學生的距離,葉丙成還專門研習了“對岸用語”,這個“用 ​​生命在賣萌”的老師,把“小伙伴們都驚呆了”。 賣萌策略把需要學概率和不需要學概率的學生都領進了課堂,但這並非這位台灣大學電機系副教授、台灣大學MOOC​​計劃執行長的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快樂地掌握知識。那怎樣才快樂?玩!葉丙成帶領學生為機率課開發了一款在線遊戲——PAGAMO。上課的同學可以在遊戲中分組對抗,邊玩變學。究竟怎麼玩?葉丙成留了一個懸念,希望大家都能到課程中親自玩一玩。 PAGAMO是由一群大三、大四的學生組成的遊戲團隊,耗時半年多開發。可不要小瞧這一幫年輕人,陳彥鈞是個動漫宅,負責設計遊戲UI。唐偉軒負責團隊中協調、溝通、做規劃。這幫熱血的年輕人加入這個團隊僅僅是因為覺得很好玩,他們是MOOC中第​​一個嘗試將在線教育和在線遊戲結合在一起的人。究竟是什麼玩法,還要等到它上線那一天才能見分曉! 為了避免同學做作業時去看式子,只片段的看那部分,或者去參考習題解答,他想出了讓學生自己出作業的辦法。在這個遊戲中,學生化身出題人為其他同學設置障礙,然後再去攻破其他同學的題目。攻破的題目越多分數就越高。用這種方法,葉丙成成功地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那些題目,不僅是數學題,也誕生了很多美麗的文學作品。 在概率課開課之際,果殼網親赴台灣採訪了葉丙成老師。 |“by the students, for the students, of the students” 果殼網:台大是第一個在Coursera上開設中文課程的大學。台大為什麼要在這樣的一個國際平台率先開設中文課程? 葉丙成:台大本身就十分重視教學質量,台大的教學發展中心把改善教學作為使命。在過去八年做出了很多努力,經常有學校,比如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等都有來到台大的教學發展中心向台大老師學習取經。加入Coursera希望可以向世界輸出我們教學的典範。 我找了一些非常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