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與線上學習的發展洪流中定位MOOC

1962年5月19日,一位母親獲得紐約大學NYU的藝術學位,特別的是,在128學分中有54學分是透過看電視取得的。取得大學學位之後,她繼續進修英文碩士學位,最後成為百老匯的製作人。

紐約大學在1957-1982年間與CBS電視台聯合推出晨間電視節目sunrise semester,觀眾透過觀看這個節目就可以取得大學學分。1957年有177名學生付25元美金的學分費,超過120000人則只看電視課程不拿學分,深受退休職員、在職專業員工和無法受教育的婦女青睞。不過,這個節目到1982年時因為只剩下47名學生而中止。

這個故事聽起來有點耳熟,不論是特色、理念或觀眾群和MOOC都有類似之處,只是媒介從「電視」變成「網路」。


事實上,MOOC結合了幾個發展已久的概念,這些概念都提供傳統校園授課外的其他教育管道,並且已經歷經了不同模式的發展。這些概念常被誤會其間具有緊密關係,然而它們其實可以獨立存在或與其他概念結合,只是MOOC同時體現了這四種概念要素而已。

  • 開放教育 :
「開放教育」的理念早在電腦還沒出現的時候就已經存在,如果著重於以網路進行開放教育,可以溯及1999年MIT開始推出的「開放式課程」。這是教育目標或政策,希望移除費用或技術上的學習障礙,盡可能讓所有人有機會接觸,科技是實現此目標的方法之一。
  • 彈性化學習 :
「彈性化學習」讓學習者能在自己方便的地理位置和時間彈性學習。這是一種教育方法,不一定要開放,也不一定要遠距或線上進行,像是工作場所或學校暑期的短期進修就屬之。
  • 遠距教育 :
「遠距教育」透過科技,讓學生在自己方便的時間和環境學習。這也是一種教育方法,它不一定是開放的,常常只供校內學生或合作學校的學生使用,因此仍需要有某些背景或能力。

  • 線上課程 :
「線上課程」是在網路上進行課程,可以完全在線上進行、也可能配合實體課程進行混合教學。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的說明MOOC在開放教育潮流中的位置,本文則會簡單介紹遠距教育及線上課程的發展,及MOOC在這兩個概念發展過程中的所處位置。


遠距教育 : 智性彈性學習模式

Taylor (1999)指出遠距教育經歷了五個世代 :

函授教育(correspondence education)模式 :
自1890年開始,到1920年已吸引四萬人上課。透過這樣的遠距教育可以快速而低成本的產出工業革命後所需人力。

此模式依賴紙本教科書傳遞教育內容,缺乏師生互動機會,授課老師通常是為商業公司工作,學生則在專門認證機構考試。

多媒體(multimedia)模式 :
此模式混合使用多種媒體進行遠距教學,包含紙本、錄音帶、錄影帶、光碟機、電腦輔助教學(CAI)。

這些學習物件雖然是特別設計給遠距學生的,且光碟機和CAI多了一些和學生互動的成分,但是雙向溝通仍然要透過學習物件製作者外的第三人支援

一些學校會搭配實體課程進行,像是1969年英國開放大學成立,便結合地方服務,讓更多學生能接觸學術知識、取得學分、形成學生社群。

電子學習(telelearning)模式 :
此模式使用即時同步工具如視訊會議、廣播會議,盡可能的複製實體課程經驗,老師不用為了遠距教學而改變或調整課堂教學方法。

通常由有多個校園的機構採納,以便節省交通時間,然而規模小,學習者仍需於特定時間待在有這些工具的地方,並不彈性。

彈性學習(flexible learning)模式 :
此模式使用非同步線上互動多媒體和各種網路資源,可以增加師生或學生間的遠距互動與團體合作,學生因此能在任何時間及地點學習,且增加互動的可能性。

這種模式會大幅降低機構成本,不像以往由機構負責設計、製作、維持遠距課程,卻能觸及更多使用者。對於學習者而言,自我控制力因此更為重要,且學習過程強調「思考」甚過「單純消化與理解」。

智性(intelligent)彈性學習模式 :
與上一個模式並行,這個模式除了包含上個模式的特色外,還使用web2.0工具以及更多系統自動化回覆的功能,學習者因此更能控制自己的學習,機構也能減少回覆學生的人力成本。

MOOC即處於這個世代的模式,由於有這些遠距教育的工具使用,可以讓單一老師的授課讓更多學生在自己方便的時空學習,也可以讓大規模的學生互相協助解答,形成持久的學習社群。


線上課程 : 接觸大規模學生、由老師主導課程設計

線上課程自19世紀就出現了,有一些老師希望利用線上工具改變教育,便自己針對特定班級學生做了一些嘗試。

另外有一些則是由機構主導,由教學設計團隊(多媒體專家、教學設計師等)和學科專家(老師)共同合作設計的線上課程,這個課程之後會由設計團隊以外的人來授課,使此門課程可以盡可能的複製、接觸更多人,降低製作一門課的成本。由於這種方式使課程的擁有者從老師本人變成一個教學團隊,一些機構因此遭遇挫折,需要委託他人執行


2000年開始,出現「翻轉教室(混合式學習)」,也就是結合線上和實體課程,將傳統授課內容變成線上課程供學生在家自學,實體課程時間則能讓老師協助學生解決問題。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出現使此概念重新備受重視,可汗學院原本針對的是K-12(幼稚園到十二年級)學生,主要提供數學方面的小短片,現在則涵蓋越來越多的學科,並適用在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族群。

2005年則出現「能力導向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的新概念,不再根據學生修滿多少學分或時數來衡量教學成果或課程完成度,而是重視學生的學習經驗能否反應教學成果,並以測驗衡量學生是否具備能力。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開始課程、並以自己的步伐學習,不論他在線上或實體教室內獲得學習資料,只要能證明他有符合學習成效要求的能力即可。「能力導向教育」可以提供較低成本的教育、減少獲得學生取得學位的時間、增加獲得教育的管道,特別有助於在職進修的學生。

2008年和2011年推出的cMOOCxMOOC分別是兩種不同的線上教育模式,xMOOC老師是課程的主導者,cMOOC老師扮演的則僅是課程引導者。然而,兩種模式的MOOC同樣為線上教育模式帶來「大規模學生人數」的突破,而且課程製作不像以往交由教學設計團隊主導,雖然專家仍會提供意見,但負責製作課程的人就是負責授課和學生互動的人,在降低製作門檻的狀況下,促使更多機構產生意願投入線上課程。


未來展望

MOOC才發展四到五年,xMOOC和cMOOC只是兩種早期原型,有各自的目標和方法,還要仰賴更進一步技發揮MOOC的潛力,以克服現在營利模式、證書價值、學生能力證明與課程完成率的問題。

不論如何,MOOC已經是高等教育機構必須快速迎戰的挑戰,推動線上學習將不再只是校內某個部門的責任,而會成為學校整體發展策略之一。MOOC對傳統高等教育機構帶來的挑戰,除了改變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外,將會因為成本低廉促使傳統教育機構調整價格(特別是美國私立學校),也會因為菁英學校透過網路接觸大眾,削減其他非菁英學校的競爭力

在推動的過程中,將會讓人發現其實線上教育有多種傳遞方式,xMOOC只是其中一種,唯有了解更多不同模型使用的科技和教育方法,才能找出最適合的線上教育模式。除了MOOC以外,高等教育機構還能採用不同教育科技,像是利用youtube EDU、Itunes、Blackboard也能提供事先預錄的教學材料,或是用Skype和其他老師共同合作授課、搭配行動或平板裝置進行線上學習。



有人預測未來2到3年內,將會利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悅趣式學習(game-based learning)、學習資料分析(learning nalytics)促進教學;4到5年內,則會善用3D列印、軟性顯示器(flexible display)、續電力更久的下一代電池、可穿式科技促進教學。到時候,不論是高等教育、開放教育、線上教育、遠距學習都將會有另外一番風貌,MOOC也可能會有更新穎的定義方式和不同的歷史定位。

文 / 柯俊如

延伸閱讀 : MOOCs於西方崛起的發展過程從OCW到MOOCs—開放教育資源的發展洞察MOOCS : 於迷思、矛盾及可能性的迷宮中,我們沉思



參考資料

What Is Distance Education?
http://www.tonybates.ca/2008/07/07/what-is-distance-education/

Online Educational Delivery Models: A Descriptive View
http://www.educause.edu/ero/article/online-educational-delivery-models-descriptive-view

The Master Course: A Key Difference in Educational Delivery Methods
http://mfeldstein.com/the-master-course-a-key-difference-in-educational-delivery-methods/

Fifth distance education
www.ascilite.org.au/ajet/e-jist/docs/vol4no1/Taylor.pdf

網路教學之探討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8/58-15.htm

A Short History of MOOCs and Distance Learning
http://moocnewsandreviews.com/a-short-history-of-moocs-and-distance-learning/#ixzz2sMDsdPJZ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moocs (Infographic)
http://www.edudemic.com/the-past-present-and-future-of-moocs/

Forecasting higher education (Infographic)
http://www.onlinedegrees.org/forecasting-higher-education/

How Digital Education Platforms Change How We Learn (Infographic)
http://elearninginfographics.com/wp-content/uploads/How-Digital-Education-Platforms-Change-How-We-Learn-Infographic.jpg

MOOC update (Infographic)
http://www.edudemic.com/mooc-update/

MOOC adoption (Infographic)
http://www.edudemic.com/mooc-adoption-infographic/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MOOC專訪】計算機程式設計 — 劉邦鋒老師

遊戲化學習 (上篇) 八個讓生活不再無聊的心理學大公開

遊戲化學習(下篇) 結合 PaGamO 遊戲平台,讓人不再抗拒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