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MOOC製作課程團隊的確認清單 – 2

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確認清單的最初兩部分「核心要求」與「整體課程規劃」,本文將繼續說明剩下的五部分「與參與者相關的事項、作業設計、媒體設計、對話交流、資源」。

與參與者相關的事項

  1. 一開始就告訴學生取得證書的條件 : 這或許是學生決定是否選課的重要關鍵,因此要清楚明瞭的說明,且考量學生的程度。(詳見「MOOCs使用者選課判斷的深層依據」)
  2. 將同儕評分做為選項之一,採用的話要宣布同儕評分的規則 : 對於人文社會或是沒有辦法由電腦自動評分的學科,應該要善用同儕評分。由於多數人不熟悉同儕評分的運作方式,要特別說明規則和解決任何突發問題。
  3. 決定證書取得是靠持續性審核或是最終完成成品
  4. 決定是否跳過課程影片不看者仍有可能取得證書
  5. 宣布每周的平均工作量來協助學生做時間管理
  6. 定義學習成果、學習目標 : 學生清楚學習目標和最終成果後,會更清楚所學為何、了解自己該特別留意哪些環節。
  7. 設計適合的測驗 : 測驗評量的各種考量,詳見「MOOCs的測驗評量機制
  8. 使用不同類型(多選、單選、是非題)的問題 : 不同類型的問題可以測驗出參與者的不同能力,且題型多一些變化可以降低作弊的可能性。
  9. 針對錯誤答案給予回饋 (甚至是進一步的資訊) : 如果是自動評分的作業或考試,可以事先替每個選項寫下詳解,或是說明這題如果想答對,可以多看課程的某個單元,讓參與者知道自己的錯誤原因才能真正理解概念。就算是正確的答案,也可以再說明一次正確的原因,讓參與者真正理解為何正確,避免猜對或是想錯但選對的狀況。
如果是同儕評分的作業,則可以提供範本給同學參考,或是將作答方向相似的作業聚集起來,讓他們更進一步交流,也可以針對多數人的作答方向統一提供說明或補充資料。

在給予回饋時要避免給予過於肯定或未經推理驗證流程的說明,應該要鼓勵參與者在看到回饋後,仍能進一步思考和討論自己的答案為何是對的或錯的,也可以鼓勵參與者多用討論區討論這些回饋內容。

作業設計

  1. 用清楚易懂的方式來制定作業
  2. 在考量觀眾異質性的情況下制定作業 : 盡量讓不同程度或資源的參與者都能完成作業。
  3. 制定可以激發對話交流的作業
  4. 利用字詞對照表、術語說明表(glossary)等減少誤解 : 雖然兩岸三地都使用中文,但是有許多用語或譯名是不同的,需要製作對照表減少學習上的障礙。
  5. 使用語言應具有性別意識 (gender-sensitive) : 除了性別意識,應該也要注意文化或種族議題。
  6. 根據不同學習風格的需求來設計作業 : 有些人喜歡用聽的方式上課,有些人喜歡用看的方式,也有人一定要親自動手做才能學得好。當MOOC吸引來自各方的參與者時,更應該考量到這些不同學習風格的需求,而不能只設計適合某一種學習風格的作業。
  7. 替同儕評分的作業設定清楚易見的評分準則 : 評分準則是在寫作業階段與評分階段的重要依據,因此應該放在很容易看到的地方,避免有人錯過影響他的課程完成狀況。另外,評分準則本身應該淺顯易懂、具有信效度。

媒體設計 : 媒體設計對於課程的成功與否是很重要的。

  1. 根據授課內容從多媒體中進行選擇
  1. 根據授課內容來選擇適當的方式
  2. 開始建立課程內容前先測試工具
  3. 以CC授權產生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的資源 : 意即使用CC授權等開放授權方式釋出MOOC課程,讓他人能方便重複利用。不過要怎麼授權其實看老師和學校的主張,在此建議要開放授權,方符合MOOC的開放精神。
  4. 使用網路上被允許使用的素材 : 這個部分,詳見「MOOCs的著作權議題」一文。
  5. 製作短影片(5-10分鐘)來提供資訊/內容
  6. 在影片中插入問題 : 短影片和在影片中插入問題,可以讓學生更積極、專心的消化知識,也能比較容易確定自己不懂的地方在哪個環節,重複觀看那個段落。
  7. 將內容分割成小片的資訊
  8. 選擇可以在特定作業系統外獨立運作的補充工具
  9. 建立可以在特定作業系統外獨立運作的資源 (像是建立pdf檔取代docx檔) : 除了電腦的作業系統以外,由於越來越多人利用手機、平板,應該也要考慮到這些行動裝置的作業系統。
  10. 建立給不同程度、標準、年級的資源 : 可以指出哪些資源是給比較初階的、哪些是給比較進階的參與者,讓不同程度的人可以各取所需,除了透過教學影片和作業獲得最基礎的能力外,也有進階學習或補救學習的機會。
  11. 舉例時具有性別意識 (gender-sensitive) : 除了性別意識,應該也要注意文化或種族議題。
  12. 建立可以輕易在螢幕上閱讀的素材 : 一出生就接觸到各種數位裝置的年輕人多半習慣在螢幕上閱讀,然而MOOC參與者來自各個年齡層,並非所有人都習慣。如果一定要在螢幕上閱讀的素材,應該為了這些參與者調整,或是提供螢幕上閱讀之外的其他素材取用方式。
  13. 建立無障礙的素材資源
  14. 建立版面配置一致的素材資源 : 版面配置一致可以減少MOOC參與者在使用素材資源時迷路、提高學習目標的達成效率,避免因為迷路減低學習意願。

對話交流 : 學習是一個社會活動,師生間必然需要對話交流。

  1. 設定通知參與者課程時間表、課程消息更新的電子報
  2. 建立對話交流空間,像是開一個討論區或維基協作
  3. 鼓勵參與者自行開設讀書小組、討論區和維基協作
  4. 設定對話規則,也就是網路禮儀或聊天禮儀
  5. 替課程作一個hashtag
  6. 在線上課程現身,也許要請線上助教e-tutor幫忙 : 如果討論區缺乏老師和助教的身影,可能討論人數就會日益減緩,因此應該要在網路上露面,維持討論活動的進行。如果老師沒有空,則應該請助教來幫忙,助教應該回報老師討論區的活動情況,適度替老師轉達訊息,或請老師現身回應特定狀況。
  7. 若有同步討論的計劃應注意時區等問題

資源 : 要能兼顧上述各類細節,是否有資源支撐是很重要的。

資源包含人力(助教、其他老師、資訊部門、教學發展中心等)、時間(錄影、宣傳、與同學互動等),事前先評估自己擁有的資源,根據這些資源來設計可負擔的MOOC課程。可以參考本文了解國外一些教育機構投入MOOC的資源。
  1. 確認線上助教會有空檢查整體架構
  2. 計劃留更多時間在建立多媒體內容上,例如授課影片
  3. 聯繫IT或多媒體部門,例如請他們協助創造多媒體內容
  4. 與同事建立人際網絡
  5. 組成團隊或是邀請同事成為嘉賓來幫忙授課
  6. 計劃留一些額外時間來宣傳課程
  7. 計劃留一些額外時間來找資源與素材
  8. 詢問參與者的回饋
  9. 在部落格或社群網絡陳述你的MOOC經驗
  10. 計劃留額外時間檢查內容(如連結是否失效)和回答學生需求

你有想到哪些項目是這個確認清單沒有的嗎?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甚至提出貴單位適用於特殊情境或特定工作細節的確認清單喔!

整理、編譯、加註 / 柯俊如
原文請見Lackner, E., Kopp, M., Ebner, M. (2014) How to MOOC? – A pedagogical guideline for practitioners. Roceanu, I. (ed.).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eLearning and Software for Education" Bucharest, April 24 – 25,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MOOC專訪】計算機程式設計 — 劉邦鋒老師

遊戲化學習(下篇) 結合 PaGamO 遊戲平台,讓人不再抗拒測驗

遊戲化學習 (上篇) 八個讓生活不再無聊的心理學大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