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課程包裝要素的運用功效

葉丙成老師「用生命在賣萌的課程大綱」驚艷了許多小夥伴,紛紛註冊這堂看似有趣的課程想驗證老師的萌度。究竟,MOOCs選課者會受到哪些線索吸引、認為這就是他們想選的課呢?課程該怎麼包裝才會讓老師精心規劃的課程打動更多人呢?

上一篇文章我們從與三位不同學科的研究生的訪談中,了解他們選課時會影響其判斷的課程價值,以及既有背景對於選課的影響。本文將進一步了解三位受訪者在決定是否選課時,會運用哪些線索。我們綜整了現行不同平台上提供的11個課程包裝要素 :「課程簡介、課程目標、課程介紹影片、開課學校、開課老師、開課平台、課程負擔、授課大綱、先修知識、參考文獻、證書取得說明」,讓受訪者選擇。

最常運用的課程線索 



三位受訪者都有運用到的線索為「課程標題、課程簡介、課程介紹影片、開課學校、開課老師、授課大綱、先修知識、證書取得說明、課程進行影片」,學生會根據這些課程線索決定這是不是他要的課程。如果他們對課程主題感興趣,也覺得這些資訊呈現出的課程內容符合他們對於課程的期待時,就會想要選課。

最常用到的是「課程標題」,許多課程光看標題就可以選擇要或不要,像是理工相關科目若課程名稱是以領域名稱命名,或冠有「導論」二字,便可判斷該堂課為較初階的課程,若課程名稱以專有名詞命名,則可判斷該堂課較為深入。不過,由於課程來自兩岸三地的學校,會有一些專有術語的差異,造成學生誤解,使學生錯過其實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開課者在決定課程標題時,最好能在考量兩岸三地的學生後,取一個可以彰顯課程內容又吸引人興趣的標題。

第二常用的是「課程大綱」,受訪者透過課程大綱來了解課程會涵蓋什麼內容、講述的會多深入。這是三位受訪者都會做為第一個參考對象的線索,如果大綱資訊不足,才會看其他線索。因此老師或課程團隊在設計教學大綱時,務必謹慎考量課程鎖定對象程度、背景,並做妥善的表達。

課程大綱透漏的資訊很多元,會造成影響的主要是「課程內容的鎖定對象」及「課程內容的表達方式」兩種。

課程內容的鎖定對象

  • 如果課程涵蓋到主題的課程內容的諸多面向,有進階需求的學生會認為這堂課不夠專業、不值得花時間上這堂初級課,初次接觸該主題的學生則會認為很豐富、很划算。
  • 自然學科課程的課前必備條件會是影響關鍵,雖然對課程主題有興趣,但文組學生會因為必備條件打退堂鼓。
  • 人文學科課程顯露出老師的特殊觀點則是影響關鍵,因為同一個課程主題會有不同詮釋方式,特殊觀點是吸引學生或使學生排斥選擇該課程的主因。

課程內容的表達方式

  • 課程大綱的表達方式如果比較有趣(像是葉丙成老師的賣萌課程大綱),或是有顯示與其他課不同的觀點(像是歐麗娟老師從經典讀者著手紅樓夢),就會吸引學生有興趣再多看一些課程線索。
  • 課程大綱如果只是一些名詞,看起來像是教科書標題或是簡答題答案,就不會引發興趣。課程大綱如果可以透過展現課程脈絡、清楚指出學生可以學到的東西(請見呂世浩老師的課程大綱),就會讓學生感到踏實、信賴,認為真的可以從課程中有所成長。

在「課程大綱」之後,常用的線索是「開課老師」與「證書取得說明」。

受訪者會透過是否認識該老師以及該老師的學經歷來決定要不要修課,如果聽過該老師很會教、在教課範圍的領域很知名、有特殊的學經歷,就會更吸引學生選課。在MOOCs世界中,學生不像在實體校園內可以和同學、學長姐打聽老師,如果課程平台上應該提供更完整、有說服力且親和的教師介紹,才能吸引學生選課。

至於「證書取得說明」,指的是需要付出哪些努力才能取得最終的證書,像是需要聽課、完成作業、完成考試等。當受訪者看完其他線索,在決定應該可能會選課後,才會進一步的看這方面資訊。他們會想像自己將怎麼運用時間達成證書取得標準,確定能負擔此課程後才會做出最終選擇。

最少運用的課程線索


最少人在乎的線索為「課程目標、課程負擔、參考文獻、他人評論」。

受訪者認為「課程目標」與「課程負擔」是由老師和課程團隊擬定的,和自己的學習目標及真正會花費的心力絕對不一樣,因此就不用太放在心上。

「他人評論」指的是過去修課的同學所提供的課程評價。由於受訪者都是研究生,在實體校園選課經驗中可以發現這些評論常常誤導人,認為這些評論只能突顯其他學生的學習經驗,他人經驗不等於自己的感受,就不會太相信。除非評價中有提及具體事例,從明確的例子來說明課程好壞,才會對受訪者產生影響。

至於「參考文獻」,則是受訪者真的有興趣進一步深入學習的科目時才會參考。而且自然學科導論性課程的參考文獻通常是教科書,不太會對於選課與否產生影響,只有人文學科的參考文獻能讓學生判斷課程內容的詮釋角度,甚至可以看是否有老師自己的著作來判斷老師的權威度。 


影片做為課程線索 


比起學校的選課網充滿文字,MOOCs透過課程宣傳(介紹)影片讓學生能更生動的認識這門課,不用在上課前還努力猜測老師到底長什麼樣、講起話來口條如何。許多課程的課程宣傳片都可以媲美電影預告片,老師頓時化身為電影明星。

然而,許多宣傳影片的點閱率不高。這次的訪談過程中也意外的發現,受訪者不太常會主動點選觀看,通常在對該堂課感興趣時,有考慮可能要選那堂課,才會進一步觀看影片來獲得更多資訊。因此在製作宣傳影片時,可以考慮有什麼要素可以給猶豫中的人關鍵一擊,讓他看了加深確定選課的決心。

而且在點選後,受訪者會跳躍式的觀看影片,畢竟他們不是坐在電影院裡乖乖地看整段預告片,課程宣傳影片傳達的也不是電影透過聲光節奏營造的故事氣氛,課程宣傳影片對於他們的主要價值在於從中快速找到說服自己選課的理由,因此他們會自行操控影片播放軌,到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像是課程教學方法或內容的說明)。

因此,影片製作精美的確會吸引學生,但是如果太多營造氛圍、未傳達實際內容的片段時,受訪者想就會跳過。甚至有人直接表示他覺得一些課程宣傳片內容空泛,或是和其他文字說明內容差不多,看了等於沒看,既然不會讓他獲得額外資訊,也就沒有點擊觀看的必要性。

另外,由於影片在點選前只會有個截圖,其實不容易從截圖來判斷這個影片是否值得觀看。如果製作團隊已經做了一個精美的宣傳影片,也該想想要怎麼確保線上使用者真的會點擊觀看。

受訪者表示希望能看到課程進行的影片,就像是選課前三週或補習班試聽的功能一樣,真正看到教學進行內容才能具體了解自己是否適合這門課。這也是許多人會先註冊,觀看前兩周課程後再退選的原因。

除了看到課程進行的影片,如果有考古題、作業、討論區的範例,就更能清楚的讓學生判斷課程進行實況。

—–
目前並非所有平台都有完整的11個要素,導致老師在課程包裝上受到平台介面的限制、MOOC使用者則需要額外花時間自行到網路搜尋其他資訊。對於國內致力推動MOOC的團隊而言,除了在現有平台介面的課程要素花巧心下功夫外,或許也可以發展選課目錄評分網站,或是透過自己經營的社群媒體或入口網來提供選課者更多資訊。

文 / 柯俊如、許郁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MOOC專訪】計算機程式設計 — 劉邦鋒老師

遊戲化學習 (上篇) 八個讓生活不再無聊的心理學大公開

遊戲化學習(下篇) 結合 PaGamO 遊戲平台,讓人不再抗拒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