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者的故事:由古老唐詩衍伸出來的新體悟

台灣大學中文系歐麗娟教授所開設的「唐詩新思路,於2016年9月在Coursera平台開課至今,已經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習者藉由這門課程進入唐代文人的世界。這門課之所以稱為「新思路」,是強調老師打破對於古代唐詩的固有想法,釐清了大眾部分耳熟能詳的唐詩的誤讀與偏見,也引領大家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諸位著名詩人,希望透過這門課與更多有興趣的學習者一起做分享、交流。而學習者們也透過課程助教們在論壇中所設計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想法的激盪與討論。


本篇文章擷取了討論區中特別活絡的主題來與讀者們分享,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論壇上學習者們究竟對這兩個主題有什麼感情抒發吧!

討論一:生活中的「陽違陰奉」

若是借鑒陳子昂、李白對於「復古」的反應,在生活上是否曾有的一段「陽違陰奉」的經驗?可能是對某個信念,也可能是對不特定的人、事、物,甚至是自己所認定的價值或「自我」本身。

一段關於「陽違陰奉」的生活經驗


說到生活中的經驗,那麼離我們最近的一次事例就是副本任務「詩迷在詩裡」的起初階段的一些小插曲,不評價他人,我只說自己參與其中的一次,9月27日的副本任務出来後,為了小組能得分拼手速,我不求甚解的複製了第一條出處錯誤的答案就提交了,想來一直心中慚愧。

參加歐老師《唐詩新思路》課程一則是為了更好的學習理解唐詩,提高自己,也是出於對歐老師的景仰,比如歐老師在紅樓夢課程中所體現的嚴謹認真、專業求實的精神,那麼我必然是對浮躁的求學態度是不認同的了,然而人性中的好勝心卻讓我犯了以上的錯誤,這算不算是一次對人性缺點的「陽違陰奉」呢? 再比如人生中我們年少時候或許都有過面對成人世界的一些人與事抱有過「將来不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做那樣的事」,然后轉眼成年後,我們是否不知不覺間多少做過曾經不屑為的事,有了自己曾經討厭的人模樣的影子呢? 我淺顯的以為我生活經驗的這些,總結起来大概就是人總逃脱不了一個矛盾的自我,要麼是因為”理想的自我”有時候戰勝不了人性,或者是理想對現實的適當妥協,盡管如此也應該時刻警醒自己盡力朝理想的人格去努力發展,每一個小我的努力都是社會進步的基石吧。

學習者:儲竹君

討論二:為什麼要有文學?

關於文學存在的意義


文學本來就不是斷裂式的獨立存在;古文運動健將反對華麗的駢文,並不代表他們不會寫作駢儷式的詩文,而是更能將華麗的辭藻融於無形。例如韓愈的〈師說〉,運用「排偶」句型之處至少佔了全篇篇幅一半,難道因此也要說韓愈「陽違陰奉」嗎?桐城派古文所謂的「義/法」並重,「法」指作品形式言之有序;因為所謂好作品也需要有某種程度上的形式美才能成為佳作啊! 所以我個人覺得陳子昂、李白只是站在能寫駢文的基點,表現出更高層次的文學創作理念與功力而已,並非「陽違陰奉」。

學習者:CHANG SHIH-BAO

討論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以算的上是勇者嗎?

李商隱〈錦瑟〉一詩中,當詩人在回憶一生的過眼雲煙時,那些美麗與哀愁的結晶便忽隱忽現,我們更能從中讀到詩人深情、執著的情感哲學,那怕生命本身會被那份情感斲傷。

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會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有所執著,甚至到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地步。而究竟這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可以算的上是勇者嗎?



缺乏對自身能力的認識,才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僅不是勇者也非歸類為不識時務就可以的。事實「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缺乏自身能力的認識。只是蠻幹求僥倖而達到目標,豈非是緣木求魚。務實了解自己的能力、實力,通過學習、知行合一,一步一腳印的去執著實行,終能迎難而上,到達彼岸。
學習者:黃鵬亮

對於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其他見解...


我倒是覺得,在我們這個年齡段,更多的時候不是「明知不可為」,而是確實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能力。所以現在是一個跌倒了可以再爬起来的階段,許多事物應該多去嘗試、去挑戰。是「不知可為否而勇為之」,是可以算作勇猛精進的。而到了年齡比較大的時候,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會降低,则應该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了,而且如果那個時候還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少,那年輕的時候也可以算是白活了。

學習者:端木賜


在看過這麼精采的學習者分享後,是不是也讓你對唐詩產生興趣了呢? 那就別等了,一起來Coursera上歐麗娟老師的 唐詩新思路吧~~
課程註冊連結:https://www.coursera.org/learn/tang-poems




文字彙整/廖園園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MOOC專訪】計算機程式設計 — 劉邦鋒老師

遊戲化學習(下篇) 結合 PaGamO 遊戲平台,讓人不再抗拒測驗

遊戲化學習 (上篇) 八個讓生活不再無聊的心理學大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