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使用者選課判斷的深層依據

MOOCs就像是一齣電影、一本書,在觀看前你無法判斷其價值,因此在決定是否要花時間或經費體會它們前,你往往需要仰賴其他線索,像是影評、書評、預告片、試閱本、親友口耳相傳等等。這些線索其實就是一種包裝,挑出了部分重點消息傳達長達兩小時的電影、六百頁的書籍,透過合宜的包裝,可以讓鎖定的顧客群決定為了它們付出成本。

MOOCs的課程內容和線上學習者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其實就是平台上的課程介紹文字與影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習者不像是實體學校的學生,可以透過許多管道了解課程或老師的評價,因此在決定選課時,也就更會仰賴這些介紹文字與影片的包裝

到底平台現行提供的課程資訊線索能在選課學生身上發揮什麼用處呢?線上學生到底是如何做出他們的選課決定呢?為了解惑,我們邀請了三位來自不同學校的社會科學院、文學院與電機學院研究生進行深度對談。

三位受訪者都是第一次聽到MOOCs,之前沒有使用MOOCs平台的經驗,他們並不會因為偏好某平台而想上某些課程。另外,他們的學校都有使用學習管理系統,因此可以大致揣摩MOOC使用方式,對於如何使用也都能快速上手。

我們蒐集了來自不同平台與學校、橫跨文理科的30門中文課程,將不同平台採用來包裝課程的11個資訊要素 :「課程簡介、課程目標、課程介紹影片、開課學校、開課老師、開課平台、課程負擔、授課大綱、先修知識、參考文獻、證書取得說明」統一格式放在blogger上,讓他們利用同一介面、同一編排順序來觀看這些課程介紹。

三位受訪者各自針對30堂課做出選擇。90堂課中,有42堂被直接拒絕,27堂在考慮後拒絕,11堂課被列入候選名單,10堂課確定選課。他們花了大約2小時在這個選課決策的過程中,然而真實世界中未必會花這麼多時間,可能會因此增加拒絕或選擇的課程數量。

受訪者的選課態度都是一旦選了就是要從一而終的完成。然而,MOOCs課程是免費且沒有人數限制的,學習者只要註冊就一定能修到課。因此,受訪者表示,在真實選課情境中,為了避免錯過好課,他們傾向事先註冊所有感興趣的課程,上課後再考量課程負擔、老師的教學風格、課程內容以及自身時間安排,決定是否要繼續完成該課程。因此,實際的選課數量應該會多於他們在訪談中最終決定的選課數量。

這也是edX和Coursera認為目前MOOC完成率計算方法不合理的原因,當學習者的學習經驗完全在線上獲取,課程註冊又沒有任何門檻時,自然會有許多人的「選課」行為等同於「獲得協助決定選課與否的資訊」,既然和一般實體校園內的選課意義不同,自然不能以此來計算完成率。(對此有興趣可以進一步閱讀Coursera創辦人對於選課者動機與完成率的討論)

這篇文章中,會先介紹三位受訪者重視的課程價值以及個人背景對於其選課造成的影響,這兩個是影響選課判斷的深層依據,下一篇文章則會進一步了解他們怎麼運用上述11種課程介紹資訊,在符合他們追求的價值以及背景經驗帶來的考量下,做出最終的選課判斷。 


重視的課程價值


Sheth, Newman & Gross(1991)的「消費價值理論」提出五種產品價值。「功能性價值」是指產品能帶來效益、發揮功能或有所實質表現;「社會性價值」是指產品與社會團體的關聯性可以帶來好處,關聯性可能是來自正面或負面的人口背景、社經地位、文化種族團體;「情緒性價值」是產品具有能喚起感覺的能力,美感亦屬其中一環;「知識性價值」是指產品能喚起好奇、提供新穎性、滿足對知識的追求;「條件性價值」是指產品的好處要在特殊情境下才會獲得。

若將MOOCs也看成產品,同樣也會有這五種價值。將這五種價值置於課程脈絡下,「功能性價值」就是課程是否可以補充學生的實體課程內容,或是課程所學及證書有利於求職;「社會性價值」是課程的老師、學校、上課同學、助教是否和學生有關聯,甚至這樣的關聯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情緒性價值」是課程可以引起一些正面或負面的情緒;「知識性價值」是課程可以滿足學生對於知識的渴求;「條件性價值」是課程在特殊脈絡下才會發生的價值,像是學生不確定是否有用但未來可能會有用的課程。

三位受訪者最常考量的是「知識性價值」,此價值遠高於其他價值,可以看出雖然是自主性線上課程,學生仍然會抱著求知的態度面對。有兩名受訪者提到,如果只是興趣養成的課,就會覺得不必在MOOC開課時段選課,也不用承擔作業壓力,自己可以在其他時間或透過其他方式彈性的滿足這些興趣。(你可以參照使用問卷調查所揭露的使用者選課動機)

第二多的是「情緒性價值」,多半是受訪者對課堂嶄露濃厚興趣(感到有趣)或完全沒興趣(看了就覺得不合),並無出現其他反感、厭惡、熱愛等情緒。

有些受訪者會對於開課老師產生情緒,像是仰慕某位老師而特別想上該名老師的課,這種會被歸於「社會性價值」,但由於課程來自兩岸三地學校,許多老師都是台灣受訪者陌生的,此價值所佔比例不高

第三多的是「功能性價值」,可能是因為目前MOOCs課程以導論性課程為主,且課程證書還沒有普遍受到重視,因此受訪者在此部分所關心的是,課程內容能否實際應用在生活實務中。若MOOCs未來可以和實體校園課程接軌,或證書能被更多人承認,功能性價值才會提高,也才有可能真正影響到學習者。
或許基於與上相同的理由,「情境性價值」只有一人提到,在目前MOOCs潛在功能未完整發揮的情況下,學生很難判斷課程是否會在某些特殊場合下發揮價值

個人背景的影響


有些受訪者有看過開放式課程或其他線上免費教育資源,如果MOOCs課程的老師有提供OCW,或是MOOCs的教學影片有放在youtube上,他們就不會特別想註冊該課。由於研究生的時間有限,他們會傾向在自己其他有空時間在從OCWyoutube獲得這些知識。除非未來證書能發揮效用,或是真的很想體會追隨某位老師一步步上完課程的感受,才會加深選MOOCs課程的動機。

此外,選課者若過去修過性質類似的課,在選擇類似課程時便有具體的參考依據,例如修過類似課程且在該門課獲得良好經驗,則選擇類似課程時,選課意願較高。如果課程介紹的越仔細,越能讓選課者判斷這堂課和自己過往修課經驗的異同之處,有利於先前曾有不佳經驗的學生願意信任這堂課程和老師、加強選課動機。 
—–
這樣的訪談結果,和你原本想像的是否一致 ? 由於受訪對象只有三位,又都是忙碌的在校研究生,雖然得到了許多有趣的答覆,但未必代表所有人的想法。MOOCs既然吸引了來自不同背景的使用者,不同族群重視的價值和既有背景的影響都很值得了解,除了可以知道該怎麼設計課程回應他們,也可以知道課程包裝上可以如何吸引他們的目光

文 / 柯俊如、許郁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MOOC專訪】計算機程式設計 — 劉邦鋒老師

遊戲化學習 (上篇) 八個讓生活不再無聊的心理學大公開

遊戲化學習(下篇) 結合 PaGamO 遊戲平台,讓人不再抗拒測驗